无线充电行业市场到底多大?无线充电技术是指不通过电导线而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或是其他交流感应技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用相应的设备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的一项技术,无线充电技术需要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采用相应设备以发射和接收信号,进而实现电能的传输,从技术原理来看,目前实现方式主要有四种:电磁感应、磁共振、无线电波和电场耦合。

电磁感应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各安装一个线圈,充电时在发射端输入电流,发射端线圈产生磁场,由于电磁感应效应,在接收端线圈中会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实现电能的传输,作为一种结构简单、转化效率高的无线充电技术,电磁感应技术是目前应用最成熟的无线充电技术,适合短距离充电,目前市面上电动牙刷、可穿戴设备的无线充电技术基本都采用这一方式,也是手机实现无线充电功能的主要选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无线充电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分析:

无线充电行业市场分析

无线充电技术具有方便、快捷、通用、易用的特点,解决了智能手机续航较短、充电频率较高同时各种电源充电接口不兼容的问题,解决了智能手机充电的难点和痛点,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在 2017 年苹果手机配备无线充电使得无线充电技术被大众所熟知,接下来,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 等主要手机厂商纷纷开始在自家高端手机系列中装配了无线充电功能并发布了相应的无线充电发射端产品。

无线充电市场的技术竞争十分激烈,无线充电技术得到了飞快地发展,充电功率迅速提升,从一开始的充电功率只有 5W 到现在可以实现 50W 甚至更高的充电功率,并且部分型号手机还搭配的反向无线充电的技术,可以为智能手表、TWS 耳机等设备充电,部分厂商也公布了隔空无线充电的技术,可以在几米范围内都实现无线充电,进一步提高了无线充电的使用范围。无线充电发射端设备也是日新月异,首先是充电功率不断提升,其次是用多线圈的方法解决了充电设备的单一问题,为多设备充电提供了方便,将无线充电发射装置集成在蓝牙音箱、桌面、台灯等设备上,进一步提高了无线充电的使用体验。

随着5G商用的到来,下游终端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用户对设备的续航能力、用户体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无线充电行业产业链渐趋成熟,系统设计的改进、应用软件和额定功率的多样化正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目前无线充电业务应用已从手机接收端逐步拓展至手机发射端、耳机、手表、汽车等各类终端应用。

万物互联时代下,无线充电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能支持高达100万个/平方千米的连接数密度,有效支持海量设备接入,是万物互联时代的一组通信标准。万物互联时代下用电设备数量实现数倍增长,不同设备采用不同标准的充电接口,为这些装置供电将成为一大挑战。

无线充电采用统一的充电标准,具备方便、安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同一无线充电底座能同时为不同设备充电,省去携带多种充电线材的麻烦;随放随充的特点有助于实现设备的碎片化充电,用户能在办公室、咖啡馆、机场、快餐店等场所轻松方便地获得电力支持。

无线充电器是使用电磁场通过发射器和接收器传输电力的设备。除了手机以外,无线充电板还可以为其他可穿戴设备、电动工具、计算设备、机器人和车辆等设备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其原理是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磁场传送能量。可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两种类型,小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电磁感应式;大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谐振式,由供电设备将能量传送至用电装置。

近年来随着技术瓶颈不断突破,加之消费主体年轻一代的消费水平和意识的不断改变,使得我国无线充电产业规模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无线充电规模从2015年的13.06亿元增至87.6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37.35%。

无线充电技术具有充电设备可做到隐形、设备磨损率低、应用范围广、操作方便、安全性能高等优点。无线充电打破了电能传输只能依靠导线直接接触式传输的方式,属于非接触式传输,能够避免接触式电能传输可能带来的接触火花、滑动磨损、爆炸电击等问题。

从无线充电产业链角度来看,其主要划分为5大板块:方案设计商、电源芯片商、磁性材料商、传输线圈商以及模组制造商。方案设计和电源芯片环节技术壁垒高、利润高,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磁性材料和传输线圈环节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国内外厂商都参与其中。模组制造环节技术壁垒和利润最低,主要参与者为国内厂商。随着无线充电技术越来越成熟,消费者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提高,OPPO、vivo、小米等中端品牌以及一些中低端机型也将迎来无线充电的爆发。

近两年随着无线充电的不断被普及和推广,消费者们对于无线充电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不断在提高,无线充电所应用的领域也将不断扩展。

而虽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但搭配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不断提升。手机产品仍然是无线充电行业最大细分领域。数据显示,2021年手机领域用无线充电市场规模为68.7亿元左右,同比增长9.6%,占比79.78%。

事实上,人们早已习惯了为智能手机无线充电。美国知名网站称,全球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在2008年推出了首个“无线充电”标准QI。第一款广泛使用的采用QI标准的手机是2012年的诺基亚Lumia 920。

国内无线充电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2659.5万部,同比下降12.6%;1-12月,国内无线充电市场总体出货量累计3.08亿部,无线充电同比下降20.8%。

报告显示,国内市场无线充电出货量2296.8万部,国内市场无线充电总体出货量累计1.48亿部,同比增长19.3%。其中,国产品牌无线充电出货量累计1.31亿部,同比增长16.7%,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8.0%,上市无线充电新机型累计166款,同比增长11.4%。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日益成熟,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Strategy analytics 数据显示,2021 年度,全球支持 WPC-Qi 标准的无线充电接收端设备的出货量达到 5.15 亿台,发射端设备的出货量达到 1.97 亿台,无线充电设备的整体出货量较 2020 年度增长近 30%。预计到 2025 年,无线充电设备出货量的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 24%以上,其中无线充电接收端设备出货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 25.5%,无线充电发射端设备出货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 22.9%。

无线充电行业前景分析

无线充电目前主要还是应用在手机等产品上,并且正在逐步向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渗透,未来充电的应用场景还可以推广到办公室、会议室、咖啡店、餐厅等公共场所和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中,提供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场景也会更加广泛,将更大地提供便利性。

与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相比,无线充电技术在平板电脑上应用的时间较晚。但与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不同的是平板电脑相关配件品种较多,主要包括鼠标、键盘、手写笔等,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平板电脑既能作为接收端设备,也能作为发射端为上述配件进行充电。以手写笔为例,手写笔是平板电脑最重要的配件产品,其应用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深受消费者欢迎。手写笔需要做的轻薄,有线充电接口会极大的增加产品的尺寸和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因此无线充电在支持手写笔功能的平板电脑上,将逐渐成为标准的配置。因此,一台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平板电脑一般可以集成至少 2 颗无线充电芯片,相应的配件产品也须使用无线充电芯片,无线充电技术在平板电脑产品及相关配件中的应用前景同样广阔。

伴随着 5G 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成熟,与物联网联系紧密的行业,包括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智慧城市等市场中关于电子产品的应用将会持续提升,因此在续航和无尾化电源供应方面,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大,进一步带动无线充电产业的蓬勃发展。不难看出,无线充电概念未来具备较大的投资价值。

随着5G商用的到来,下游终端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用户对设备的续航能力、用户体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线充电技术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此前,无线充电行业基本被国外无线充电企业垄断,在国家无线充电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无线充电产业如今也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无线充电品牌运营等全产业链环节均取得了快速发展。

以往仅出现在旗舰产品的无线充电功能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市场预计未来渗透率将超过50%。2020年全球接收器出货量达到10亿台,2025年将达到20亿台,其中手机市场是主力。同时,由AppleWatch等产品所引领的可穿戴设备已日益成为第二大类无线充电应用设备,无线充电在汽车领域也逐渐成为了中高端车型的标配,随着被越来越多的平台设备所采用,未来无线充电市场前景可期。

在未来的家居行业中,无线充电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将无线充电器整合进入家具中,将台灯、桌子、柜子都能转变为充电站的全新解决方案。极大的扩展了无线充电的可用性和便捷性,并且随着室内家居配置无线充电发射端之后,更多的智能家居产品也将支持无线充电从而减少杂乱线材的使用,如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智能照明产品等。

如果企业想抓住机遇,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最佳作用,那么我们推荐您阅读我们的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想要了解更多无线充电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无线充电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我们对无线充电行业进行了长期追踪,结合我们对无线充电相关企业的调查研究,对我国无线充电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赢利水平与企业发展、投资策略与风险预警、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等进行深入研究,并重点分析了无线充电行业的前景与风险。

上一篇:环球快资讯:意外“降息”!两大原因!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