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我参加了《利兹与青鸟》(后简称《青鸟》)上海观影会,非常有幸能在电影院中重温了这部作品。透过大荧幕和绝佳的音响设备,我一边观看一边思考,验证了一些过往对《青鸟》在演出上的想法,也重新挖掘了一些过去没注意到的演出细节。

本想花几天时间,把其梳理成文,但出现了越写越大,难以收尾的尴尬情况。因此,计划将原文进行拆解,同时不预设篇幅数量,将自己对《青鸟》的演出的思考一点一点地记录下来。

你可以在我的账号中根据「《利兹与青鸟》演出笔记」关键字或其他方法对系列文章进行索引。


(资料图)

同时,也请注意,由于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在后期的文章中极有可能将之前的观点修正甚至推翻,请注意甄别。

概述

如果对《青鸟》进行整体性的概述,那么我会说,《青鸟》作为一部带有作者性的商业剧场版动画。从这几点中就能一窥其作者性:

作为有正传作品的衍生作,角色设计推倒重来;

故事的主题非常私人,聚焦于两人的、非普世、对大部分人来说都缺少共鸣的情感;

这样的主题落实到演出和叙事上,也使用了很多非常规的手法,总体来说就是把信息密度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虽然《青鸟》用了很多反商业电影直觉的演出和叙事手法,但这种尝试并非是从一而终的,进入中段后,为了能让故事能够正常推进,叙事和演出手法上还是回到了常规思路上。

编辑切换为居中

我以场景的主体人物为划分标准,简单制作了《青鸟》的时间轴(不保证完全准确)。可以看到,在影片开头,「童话部分」、「希美和霙」的部分的占比还是较高的,而到了中段,各种不同的角色都开始频繁穿插出现到故事中,最后接近高潮,又引入老师、丽奈等人直接参与到希美和霙的核心矛盾中,以推动剧情快速向前发展。

所以,我认为《青鸟》在故事选择上是非商业的,而在具体的剧本叙事上又是成熟且商业的。再到演出手法(包括人设)则是在实验性手法和常规手法之间摇摆的,在整体演出思路上是在观众能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使用新的手法,希美和霙独处的部分几乎是一边倒地使用实验性的演出手法,而到了其他片段则几乎是常规思路,偶尔穿插让人眼前一亮的手法。

上一篇:夜思 | 太善解人意,是对自己的软暴力-世界今头条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